美國太陽能企業EnergyConversionDevices,Inc.(ECD)終于在光伏業寒冬中不支而宣布破產,這或將給現金充沛的中國光伏企業創造機會。
近日,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國太陽能薄膜光伏生產商創益太陽能宣布,在美國東岸時間2012年4月17日,其旗下間接全資附屬公司TrueSolarUSAInc(TrueUSA)已按照密歇根州(南部)東區美國破產法庭的規定程序,向美有關方面申請競購ECD及其附屬公司UnitedSolarOvonicLLC(USO)的資產。
消息公告之后,創益的股價在18日當天飆升超過10%,一掃近期被香港媒體列為民企頭號垃圾股的陰霾。
光伏寒冬中倒下的ECD
ECD已超過60年歷史,一度是太陽能光伏企業的翹楚。尤其是在屋頂光伏一體化(BIPV)商業應用領域有獨特優勢,其“EnerGen”品牌在美國頗具口碑。
但是該公司盡管坐擁頂尖科技,卻沒能領會市場方向,長期經營不善,終于在去年11月宣布停止經營活動,并很快向美國法院申請破產,也成為繼EvergreenSolarInc.、Solyndra與SpectraWatt之后,去年至今第四家瀕臨破產的美國太陽能企業。
有基金分析師表示,ECD更像是實驗室而非一家以商業目的為主的公司,從其過往經營數據來看,主要依靠研究經費、開發協議、股權投資及少量的專利許可維持生計。隨著該行業競爭加劇,加上成本持續上揚,其經營收入銳減。
“近幾年的財報顯示,它幾乎是虧本經營,甚至生產越多,虧本越多。”一家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的分析師安吉兒說,“這最終讓ECD走到了破產邊緣。”
同為薄膜太陽能廠商,ECD不同于創益主打離網產品,它一直和那些多晶硅廠商爭奪上網產品。但薄膜光伏產品轉化率明顯低于多晶硅產品,同時上網產品又深受各國對太陽能電力補貼政策影響,在當前的行業寒冬中,明顯處于劣勢。2月24日,ECD已經正式從納斯達克退市。現在公司進入破產階段。
創益接手能否產生協同效應?又能否盤活?
創益公司主席李毅早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,公司跟全球頂類薄膜技術生產商的技術水平尚有一點差距,但是創益的優勢在于商業化程度高,而且在中國生產經營,有特殊的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。他表示,美國雖然技術強,但不一定代表更有競爭力——此句最后一語成讖。
如果能結合ECD的技術,創益可能提升薄膜太陽能轉化率。創益目前的光伏組件轉化率約9%,ECD能提供約11%~12%的轉化率技術,有接近創益管理層的人士表示,創益這次主要看中的正是ECD的薄膜太陽能技術相關資產,而不是購入所有業務。